五代两宋时期木构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建筑体系,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木结构的建筑有着强烈的个性,并代表了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建筑特点.
1木构架建筑发展的历史原因
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的原因如下:
1.1从古代文化发源地来讲
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为古代文化起源,盛产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还有取材与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较简易的优点,适合广泛使用.
1.2从建筑技术上来讲
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尽管中国式的木框架结构为主的混合结构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木材料本身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易燃易腐蚀,同时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这也说明了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木结构的缺点,但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结构建筑优越的多了.
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也就是说,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使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考虑去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石头的庞然大物.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经过详加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和确认下来的一种建筑形式.
2木构架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2.1穿斗式
又称立贴式,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用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的形式,用材少,便于施工,又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2.2叠梁式
即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叠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叠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更为灵活多样.
2.3井干式
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柱、粱、枋、檩、斗拱等组成,其中斗拱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见图1).图1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和外檐斗拱两类.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斗拱”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而且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其中我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多样,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屋身和屋顶的连接过渡自然又有木结构的特征.
尽管古人创造的木结构的建筑物没有留下太多的技术方面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日传身教”.尽管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营造则例”,但是里面都是通用的建造方法.这是人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要做到了解详尽、“古为今用”.由于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木结构建筑的有着它独特之处,在世界建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宋代建筑的桥梁建筑
于隋世祖大业六年(610年)落成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该桥属节段性拱桥,它启发后来朝代的桥梁工程,如建于宋朝类似结构的永通桥。
宋朝桥梁建筑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更出现了高架桥,譬如1256年落成的绍兴越城区八字桥,是保存至今的石桥。它南临东双桥,北接广宁桥。根据宋嘉泰《会稽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而根据主桥孔下的第五根石柱上的记载:“时宝佑丙辰仲冬吉日建”。大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重建,由4.85米长的石条砌成。桥东西长27米,桥高5米,跨度达4.5米,桥面宽3.2米。
桥梁的装饰手法有如亭台楼阁,在梁柱之间加入山水画,譬如宋代杰出画家夏圭。夏圭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是南宋宋宁宗时期的画院待诏。他跟从范宽与李唐学习画画。早年主力人物画,后来专攻山水画,并且以此著称。他与同时代的马远齐名,号称“马一角、夏半边”或者“马夏”。著名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和《西湖柳艇图》。
在江西省婺源,一座建于12世纪的彩虹桥非常著名。该桥是廊桥结构,即建有屋顶的桥,让途人感到舒适。彩虹桥的名字取自李白所写的唐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设计独特,不但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桥墩外型像船只。
除了彩虹桥,位于杭州西湖的苏堤也十分著名。因为它是诗画家苏轼在杭州当官的时候为了治理西湖而兴建的人行堤道。由于两旁种植很多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1221年,长春真人到撒马尔罕探访成吉思汗,告诉他在伊宁东面的天山旅游中所见的大大小小的中式桥梁。根据历史学家李约瑟所引述:这条路上的)“木桥不少于48座,每座木桥皆能够让两架马车并行通过”。这条路就是由Zhang Rong(译音:张戎)与察合台其他的工程师所建造的。公元前3世纪以降,中式桥梁无疑与凯撒大帝在莱茵河于公元前55年所建的桥、达芬奇所绘画的桥甚至非洲所用的桥都是十分类似。但在公元13世纪的欧洲哪里找得到像张戎所兴建、有如双线高速公路一般的桥?
宋代的福建省兴建了许多大型桥梁。某些桥全长1219.2米,跨度达到22.33米,耗用石材重达20万3200公斤。可惜,建造这些桥梁的工程师没有留下名字,只有资助兴建和负责监督兴建维修官员的名字。可是,历史学家李约瑟指出福建很有可能有一所工程学院,由蔡襄所主持。蔡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对茶甚有研究,曾经著有《茶录》和《荔枝谱》并且曾出任福建郡守。在泉州附近,蔡襄计划并监督兴建万安桥,(后来被称呼为洛阳桥)。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万安桥坐落于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北宋庆历初年郡人李宠所建的浮桥-万安渡的旧址,后来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于嘉佑四年十二月(公元1059年)完成。万安桥原本全长1200米,长731米,宽5米,桥高7米,桥墩共46座,扶栏500个,石狮子28只、石亭 七所、石塔九座,是中国著名梁架式古石桥。技术工人利用船只来运送石材,利用潮水涨退来安置石材。船形的桥墩更有助减低水流冲击。
转载请注明:石材网 » 五代两宋时期木构建筑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