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古建筑与外古建筑用的材质有什么不同?
化影响较大。
国外古代建筑,通常我们常指的是欧洲古建筑,大多为砖石结构,文艺复兴后,造型上开始多元化。
【材质】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头为主;外国古代建筑以石头为主。
【造型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地方圆,中正对称,并且是庭院式组群布局;外国古代建筑造型比较多元化,并且是独立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中国古建筑艺术材质特点:
1.木架结构
2.形式多样的大屋顶
3.高台基座
4.彩绘装饰
5.庭院式组群布局
现代建筑的材质特点:
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为少占地多采用高层。
二、为什么中国的建筑物是木结构的多,而西方是石结构的多呢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2)垫灰之恶劣。所谓垫灰,就是水泥之类的建筑粘合剂。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黏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黏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黏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大量古代建筑都是木质的,这与古希腊、罗马遗迹完全不同。
如果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中国建筑为何多用木而少用石,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中国现存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可见,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坟墓工程中精心研究石质建筑的奥妙,其他方面,更依赖木结构建筑。这和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生灭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有关。
参考资料:
回答者:sanzhi9 - 经理 五级 10-13 19:2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地中海气候干燥,少雨少林,多火山及石头,故多用石头。中华大地,多雨多林,木可死而又生,反复取材不竭,(明朝之前,木材蓄积量绝对能满足人口需要)。
评论者: 大明探密者 - 助理 二级
三、中国现代建筑和外国建筑的不同之处?
我认为最大的差别是材料上的差别
中国的是木材为主,西方外国的是石料
还有就是手法上的差别
古代中国用的是梁柱构架,西方多用的是台柱
转载请注明:石材网 » 中古建筑与外古建筑用的材质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