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檐是什么意思?
助檐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其位于建筑物的屋檐下部,作为一种支撑作用,帮助屋檐稳固、钢架坚固的元件。助檐由石材或者木材制成,形状呈现出横梁或者斜桥的样式,常被作为建筑装饰之一。在古代石刻建筑中,助檐以其雕刻细腻,和谐的比例被广泛地采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
助檐的功能是承担建筑物屋檐的重量,使得整个建筑能够稳定地支撑起来。同时助檐还能为建筑物带来美观与优雅,为建筑空间增添艺术价值。在古代中国,人们还将功德修建与建筑相结合,常常在助檐上刻上佛像、龙、凤、狮等神兽,既达到艺术美感,又有助于教化人心。
助檐在现代建筑中如何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助檐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化的助檐不再僵化于传统形式,而是融合了时尚与艺术,使用新型材料和创新工艺,形成了多种新型助檐样式。而且,现代化建筑设计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助檐的设计也着重于实用性和生态性,更加注重其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融合。总之,助檐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元素,不仅带给我们艺术审美的享受,也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进步。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是什么样的?
图片: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e799bee5baa6e4b893e5b19e、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三、为什么我国的早期古建筑遗迹这么少?
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大家都知道木材易朽易燃,也容易被拆毁,我国早期的很多建筑就是被拆除、焚毁然后再重建的。所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很难保留下来。
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大家都知道木材易朽易燃,也容易被拆毁,我国早期的很多建筑就是被拆除、焚毁然后再重建的。所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很难保留下来。
从秦朝末年,项羽烧毁了咸阳宫殿开始,把前朝的皇家建筑给毁掉成了改朝换代的象征性行为。就算是没有焚毁,也一定是会拆掉重建的。一直持续到清兵入关以后,由于满人是游牧民族,少有固定的居所和宫殿,他们对汉族的宫殿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清朝的统治者就没有拆毁前朝的皇宫,而是选择全盘继承沿用下来。因此,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古建筑都是明清遗存。之前能够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3/4都在山西省境内,这是因为那里位于山区,离交通干道比较远,所以古建筑不太容易被天灾人祸给毁掉。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一般都是榫卯构造的,就像我们现代建筑中的预制拼装一样,拆卸和搬运这些构件都比较方便。所以,许多建筑虽然没有以原址原貌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但是它的主要木构件可能还在后世的建筑中使用。比如唐代的长安建筑被拆卸以后,这些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木构件被人运到了黄河沿岸的洛阳、开封等地区,又用来建造新的宫殿了。
四、关于中国古建筑构造!!
1、斗拱
2、古建筑模数很多。李诫《营造法式》中总结“材分模数制”,有“材份制”、“斗口制”等。“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接着便列出了八个等级的“材”之尺寸及使用范围。
其重要作用是使建筑物的节点标准化,首先要看到当时的建筑物,多使用一组斗拱作为梁、柱、额等承重结构构件之间的节点,同时利用斗拱托大挑檐,这是保护房屋的柱子、墙壁少受日晒雨淋所必须的。斗拱本身由许多纵横相交的枋木叠架而成,其中垫以小木块,以枋木作成的拱,与小木块作成的斗之间的模数关系即是材拱相间的关系。其他节点也多遵循材拱相间的构造关系,法式制度的条文中对于某些节点的描述,直接用几材几拱来称呼,工匠见之一目了然。可以说,材分模数制蕴含着工匠对节点构造处理的概念。
材分模数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变造的制度,这一点李诫正是针对先于他的元拱法式之缺点而建立的。所谓变造,就是解决不同大小的建筑之尺度问题,因为中国建筑都是以群组方式来建造的,而在一个建筑群中,又要体现出封建礼制秩序,主从分明,处于从属地位的建筑等第必须低于主要建筑,因此要求材分模数制必须能适应它。于是李诫在制度中规定了“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种多等级模数制使用时有很多优越性,对于领导设计与施工的都料匠来说,可以根据用材等第准确地把握建筑群中每幢建筑的尺度,取得满意的建筑艺术效果,对于工匠来说,只要掌握一套用材标准,各种不同等第建筑中的构件,只要使用八等材各自的材分标尺去放线,施工。免去了对于繁多的尺寸之记忆,这在当时依靠口耳相传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理想的。
李诫所总结的用材制度,在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无愧为一种完美的模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