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结构是什么意思
石结构是一种建筑结构,通常由石材和石灰构成。它通常用于中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中,但也可以在现代建筑中见到。最早的石结构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而在欧洲,石结构建筑则盛行于中世纪。石结构建筑通常更加耐久,并且可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因此在古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相比其他材料,石结构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抵御自然力量,如风、水和火,因此更加耐用。其次,石结构建筑常常具有抗震能力。由于石头具有很高的密度和刚度,所以抗高压和抗震的能力更强。此外,与其他材料相比,石头不会膨胀、收缩或腐烂,因此不需要进行维护。因此,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选择将石结构用于长期使用的建筑中,以确保其耐久性和稳定性。
虽然石结构被广泛使用于历史悠久的建筑中,但在现代建筑中也有许多应用,尤其是在豪华住宅和商业建筑中。例如,在现代别墅中,石结构可以用作地板、墙壁和台阶等。在现代办公大楼中,石材也常被用作立面材料,因为其耐久性和美观性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选择。总之,石结构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我国古代建筑均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吗
我国古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有桥,雕像,。而房屋,庙宇,都是以木料为主
不是,木材
东亚文明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土木结构,连城墙这样的防御性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的,更别说居住用的建筑了。
砖木结构
三、西安古城墙所使用的建筑材料?
西安古城墙主要由砖石、糯米砂浆、黄土等建筑材料组成。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景区。
西安古城墙主要由砖石、糯米砂浆、黄土等建筑材料组成。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垛口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女儿墙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箭楼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也就是用当地黄土和黑土,一层一层地夯筑,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这就叫做“夯层,按层打夯,每层都夯得很紧。为了使城墙坚固耐久,人们特意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 侧脚。这样,城墙墙体十分稳固,不容易倒塌。城墙的厚度,下部为4米,上部为3.5米,高度大约710米。几乎每座城墙都是这样做的。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渐渐普遍。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成为砖城墙。
修筑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主要是土工工程量大。例如取土、拉土、运土,把土运到墙上,而且 经过夯打。用土做城墙是十分坚固的、耐久的,它的防御性很强。在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在其下部做一个券洞(筒券丨,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面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是城楼了。其实城楼不只是一个标志,从远处看到突出的城楼,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既可以观察敌人,又可以射箭,因为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78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是城砖。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旦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 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髙度时再做垛口、墙眼。如果烧制的墙砖质量不佳,土里含大量碱的成分,一遇到潮湿或水泡,砖块返碱,随之而成为粉状。在这些部位,当刮风时,吹起地上的土,存入砖槽中,易生长树木。例如,北京城墙、南京城墙以及山西等各地县城的城墒都生长许多树,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盘根错节,伸入城墙墙体之中。
这样一来,虽然给全城带来一种古老的气氛,但也对城墙的墙体破坏很大,使墙体砖块外涨,影响城砖的平坦。这种情况极为普遍。至于城墙的基础、台基全部用石材,这样可以防湿。有的县城在建设时,为减轻对石块的搬运力,用石磙拉入城墙垫底,例如河南浚县城、舞阳县城在当年修建城墙时都是用石磙这样做的。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糯米砂浆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糯米砂浆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景区。
西安古城墙主要由砖石、糯米砂浆、黄土等建筑材料组成。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垛口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女儿墙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箭楼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也就是用当地黄土和黑土,一层一层地夯筑,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这就叫做“夯层,按层打夯,每层都夯得很紧。为了使城墙坚固耐久,人们特意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 侧脚。这样,城墙墙体十分稳固,不容易倒塌。城墙的厚度,下部为4米,上部为3.5米,高度大约710米。几乎每座城墙都是这样做的。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渐渐普遍。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成为砖城墙。
修筑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主要是土工工程量大。例如取土、拉土、运土,把土运到墙上,而且 经过夯打。用土做城墙是十分坚固的、耐久的,它的防御性很强。在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在其下部做一个券洞(筒券丨,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面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是城楼了。其实城楼不只是一个标志,从远处看到突出的城楼,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既可以观察敌人,又可以射箭,因为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78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是城砖。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旦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 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髙度时再做垛口、墙眼。如果烧制的墙砖质量不佳,土里含大量碱的成分,一遇到潮湿或水泡,砖块返碱,随之而成为粉状。在这些部位,当刮风时,吹起地上的土,存入砖槽中,易生长树木。例如,北京城墙、南京城墙以及山西等各地县城的城墒都生长许多树,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盘根错节,伸入城墙墙体之中。
这样一来,虽然给全城带来一种古老的气氛,但也对城墙的墙体破坏很大,使墙体砖块外涨,影响城砖的平坦。这种情况极为普遍。至于城墙的基础、台基全部用石材,这样可以防湿。有的县城在建设时,为减轻对石块的搬运力,用石磙拉入城墙垫底,例如河南浚县城、舞阳县城在当年修建城墙时都是用石磙这样做的。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糯米砂浆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糯米砂浆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